元素形態分析是分析科學領域中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IUPAC將其定義為定量測定樣品中一個或多個化學形態的過程。Lobinski將其定義為確定某一元素在樣品中不同化學形態分布的過程;Caroli指出,形態分析為識別和定量檢測對人體健康和環境有危害的不同形態的無機分析物;Hieftje則將獲得相關目標分析物原子的氧化態、鍵合特征、電荷態及原子締合體的過程定義為形態分析;Welz則認為所謂元素形態分析是指測定特定條件下不同化合物的氧化態或可溶態的過程。曾有人根據Tessier連續萃取法將土壤中元素形態分為可交換態、碳酸鹽結合態、鐵-錳氧化物結合態、有機物結合態和殘渣態等五種,但這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形態分析,這一萃取過程并不能提供涉及分子結構和電荷狀態的元素形態的詳細信息。
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Van Loon和Suzuki分別在期刊Anal. Chem.和Anal. Biochem.上發表了元素形態分析領域的開創性的工作,將廣大的分析工作者的研究重點轉移至元素形態分析技術的開發上來。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元素形態分析已經成為分析科學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隨著這一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經為環境科學、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營養學、毒理學、農業科學等領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有用信息。